易众问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管理 健康 服务
查看: 2535|回复: 1

佛道儒

[复制链接]

261

主题

477

帖子

16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08
发表于 2020-2-23 12: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明 于 2020-4-8 10:09 编辑

       欢迎您关注江苏扬州易众管理咨询培训网!企业管理咨询顾问,人生健康策划 ,中国式管理实战派,共振管理运行模式专注中小微企业管理诊断治疗,提供驻厂家教式企业管理瓶颈突破和改善方案落地服务。
         ——您的愿望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人才不用花钱 ,庸才成本更高!           
    家教式管理顾问驻厂量身定做中小微企业管理升级的企业管理产品
http://www.zhongguoguwen.com/a/guwenfuwu/133.html
   (有需求意向的老板可以联系我们看现场交流)

        佛道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唯佛教、道教、儒教,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夏的三大支柱。
   一、佛教、道教、儒教的不同之处
       1.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2.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的是养心,道家讲的是练气,儒家讲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更多精彩请关注:扬州易众管理咨询培训网。
       3.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
   (接楼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477

帖子

16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08
 楼主| 发表于 2020-2-23 12: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明 于 2020-4-8 10:10 编辑

   (承楼上)
   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更多精彩请关注:扬州易众管理咨询培训网。
   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书生”。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教”的“教”字具有不同的含义:佛教是宗教没有疑义,佛家即指佛教文化;道教与道家存在异同点,因为道家指老庄之学,而道教却并非老子本人创立的;至于儒教作为人文宗教,由于缺乏宗教形式,一些人只承认说儒家文化带有宗教性质。
       4.修行方法的差异
  在修行的方法上,佛家的修行方法较为多样化,所谓“十万八千法门”,就是说佛家的。有种说法是道家的法门也是从佛家中来的,这个不去追究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佛家修行方法之多。人们经常看到的佛教徒口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叫做“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佛教界当今最为流行的法门。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视修持心性,就是着重心性的磨练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选择在深山清净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难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读书本身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儒家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你读书用工,方法得当,你就变得精气神十分旺盛,身体素质和人的气质都会得到巨大的优化,看起来会相貌堂堂,气宇不凡。
   二、佛教、道教、儒教的相同之处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佛、道、儒三教长期存在着严重的门户之见,彼此隔阂甚至相互诋毁。不过,历史上三教真正学有所成者,往往倒是能够屏弃门户之见,主张三教平等,相互学习。在很多佛、道、儒的经论中,往往能看到佛、道、儒三教被许多大德高僧高道们常常动辄“释曰”、“儒曰”或“道曰”,将各家说法平等的列置一块、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又有“三教一家”之说。
   笔者认为,佛道儒三教确实有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它们的同,最主要的是佛道儒三教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三教都把心静定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说教和修行都是为了使人达到心灵的宁静。
   在养生上三教具体有以下共同之处:
   1.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2.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病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病还是病生时”。
   3.主张饮食调养。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4.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5.注意药物扶持。如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
   6.强调不可纵欲。“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
   7.提倡顺时养身。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佛、道、儒三教的异同非常复杂地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宗教生活与面貌的一种特质,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运用了佛家的性、道家的道、儒家的明德,人生必能达到相当的境界和高度。

   欢迎您关注本文!感谢您的支持!更多精彩请关注:扬州易众管理咨询培训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易众问问 ( 苏ICP备15061653号 )

【网友发言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GMT+8, 2025-5-4 23:24 , Processed in 0.09627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