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姜雪 于 2020-2-29 21:25 编辑
如果您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想象智慧对你有多重要?!如果你还没有成功,或者还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目标,想想智慧对你有多重要?! 7HABITS(高效能管理者的七个行为习惯)是什么?是成功人士共同遵循的7个准则,是他们多年生活工作经历经验的总结,它们属于智慧。以《德道经》为代表的国学是什么?是老子人生经验的高度提炼,是智慧。历史是什么?是几千年来人事、风云、成败的体验,是智慧。跟哲人、先人、成功的人学习智慧,是成功的“捷径”。我总觉得,作为中国人,是非常荣幸的。我们居然可以通过文字跟孔子这样的圣人进行沟通,学习他的人生格言,这是多么荣幸的事情?!中国是个一天都不缺乏历史的国家,我们居然可以通过文字和历史上那么多成功的不成功的人士进行沟通,学习他们人生体验,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不信,我们从一对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对比中来体验一下智慧和知识对他们的影响。 刘邦何许人也?有人会说他是无赖,用司马迁的话说他“好酒及色”,喜欢喝酒和女人。职务上无非是个亭长,类似于我们农村老家的代理村长。不喜欢读书,“刘项原来不读书”,瞧不起儒生,开始打江山的时候,已经是48岁了。这样的人,如果从他的知识的角度出发考虑,无论如何不应该他夺得天下啊。与他PK的项羽同学可太了不起了,楚国贵族后代,从小学习武艺和兵法,“力拔山兮气盖世”,作战勇猛,天下无人能敌。凡是刘邦亲自指挥的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战争,刘邦从来都没有赢过。项羽夺得天下的时候刚27岁,从精力、体力、个人魅力等等方面分析,刘邦都不是他的对手啊,为什么最后留在PK台的是刘邦呢?因为,刘邦的智慧更强一些。 刘邦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个是先人后事,知人善任;另外一个是容言纳谏,从谏如流。 夺得天下后,刘邦一开始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因为谣传韩信要谋反,他就把韩信给逮住了。他说韩信咱们聊聊天吧,我打了一辈子仗了,你说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您最多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多多益善,再多都可以。韩信这哥们儿不识时务啊,到这个时候还在吹呢。刘邦笑了,说你既然这么聪明为什么反倒被我逮住了呢?韩信一听刘邦生气了,出了一身冷汗,不过反应还算快,赶紧说陛下您虽然不善用兵,但是善于用将,所以我被陛下逮住了!这是一段著名的对话,原文是: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擒?”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 项羽和刘邦打仗,项羽凡是遇到刘邦,他们两个人打仗的时候刘邦从来没有赢过;可是韩信碰到项羽的时候就几乎百战百胜,垓下之役就是韩信指挥的。韩信讲的没有错,刘邦最大的能力是“将将”,就是发现人才,任用人才,信任人才。这就是智慧啊,所以韩信说刘邦“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刘邦打定江山的时候,和群臣一起喝酒,说你们说为什么我能打下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不能呢?别人说这说那儿,都在吹捧刘邦。刘邦说,我告诉你们吧,你们说得都不对:“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鸿门宴实际上是张良导演的,还有那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张良的主意。“镇国家,抚百姓,给饷垧,不绝梁道,吾不如萧何。”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后勤,粮草的准备,后备军队的准备,这样的事儿都是箫何干的,箫何在后方从来没有让刘邦断过粮,断过兵,这就是箫何,没有箫何不可能有刘邦的胜利。箫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张良就是他的战略部长。“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在战争当中,如果他帮项羽,项羽肯定称王;如果他帮刘邦,刘邦可以夺天下。是这么厉害的人物。韩信自己的器具不够,不但不能坐天下,甚至自己的结局也不好。但是刘邦最后能够把江山打下来,韩信是立了大功的人。“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只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 刘邦其实没有什么能耐,但是他就可以用人;他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他就能够在关键时刻听得进别人的话。这就是最大的本事,这就是他的智慧! 项羽取得天下的那一年刚刚27岁,正当青壮年,事业大有可为,全世界恐怕也只有亚历山大大帝可以与之媲美!当时有一个姓韩的人建议他,你应该据关中以成霸业。谁料到项羽说什么?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你大晚上的穿着华丽的衣裳,谁能看见呢?他一定要回家乡去,不在关中建都。不但如此,还把那个姓韩的人给杀了,把他给活活煮了!你说谁还敢给他提意见呢?垓下之役,项羽大败。临死的时候他做了这样的诗句: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失利是因为老天爷不给我机会啊!是因为马跑不动了啊!是因为手下人无能啊!他临死的时候也没看明白自己到底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流传已久,很多人借此引项羽为英雄,其实他是盲目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不知用人,不听人劝,死不足惜。 刘邦比项羽要大二十几岁呀,项羽拿天下二十七岁的时候,刘邦已经快五十岁了,垂垂老矣。通过知人善任和乐于纳谏,他得到了天下。打下天下以后,遇到一个儒生姓贾的,来给他提建议。刘邦说:老子的天下是马上得来的,你们这些儒生懂得什么?贾生说:“乃翁天下马上得之,却不能马上治之。”刘邦马上就听了贾生的建议。刘邦也有一首诗是非常有名的,叫《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讲什么?我不是猛士,但我要找猛士来守四方。这两首诗对比一读就知道谁应该拿到天下了,对不对?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再一次说明,一个人的知识很重要,但是能够决定事业成败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欢迎您关注本文!感谢您的支持!江苏扬州易众管理咨询培训有限公司欢迎有管理提升需求的企业、单位、村社和党政部门及个人,联系我们看现场交流(欢迎政府及公务人员向我们购买创新决策管理及改革方案调研策划与执行服务)。
|